网络传播学院走活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6浏览次数:113

 

以知识为导  以实践为师

网络传播学院走活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天三夜的熬夜奋斗终于有了回报,值了……”。网络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1103班的蒋懿鸣同学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那时候,当所有人都在意外和惊喜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的最高荣誉被我校网络传播学院学生摘得时,你可否想过这绝非偶然?那时的蒋懿鸣和她的团队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一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网络传播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以知识为导,以实践为师,网络传播学院立足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推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学院与社会互动的培养模式,逐渐走活了人才培养的路子,培养出了一批“蒋懿鸣”式的优秀学子。

图为学生在实验室学习摄、录、播等实践技能

秘诀一:理论加实践,走活人才培养新路子

今年513日,浙江教育频道网站上一篇题为《金沙990网络传播学院不同的我个性海报设计创意十足》的报道引人关注。“经过金沙990活动大厅镜湖校区网络传播学院一楼大厅,一幅幅悬挂于此的个性海报使得路过的同学老师纷纷驻足观赏并拍照留念……” 报道中所指的那次展览展出的海报主题是不同的我,每幅海报上都有四张18×18cm的人物个性头像照片,内容和创意均是网络传播学院2012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同学们表现真实的我孤独的我开朗的我思考的我等不同心情和风格的自拍照。经过PS后期处理制作后,这些照片表现了夸张、抽象、搞笑等不同形式。

同样是今年1211日,在网络传播学院教学楼一楼大厅和走廊上,一次主题为“黑盒子”的创意设计作品展再次引起了很多师生和新闻媒体对网络传播学院的关注。据了解,“黑盒子”作品不仅是网络传播学院学生的一项艺术设计作业,也是学生们基于专业学习的原创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无限创意。

事实上,像这样的活动在网络传播学院还有很多,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和艺术展览得益于学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们在教学中加强互动,在互动中刮起“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近年来,网络传播学院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注重学生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在传统课堂外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创办杂志、电子报纸和网络通讯社,丰富第二实训课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目前已创办了《搜墨》杂志、《追风》杂志和《博闻报》。除此之外,学生的新训实践网站——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已于去年10月份正式上线并顺利运行,学院新创办的新锐网络传播公司也已正式成立并运行。多形式实践平台的投入应用,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新闻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媒体基本技能的同时,切实锻炼了自身基于专业的“实战”能力,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模式一:以专业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学以致用,培养实践技能

网络传播综合实验中心,包括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网络编辑实验室、视频图片编辑实验室、直播室、新锐网络传播公司,这里有公司化的办公环境、齐全的摄影摄像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和摄影摄像的摄、录、制、播技能的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均可在这里完成。在图片视频剪辑室,王璞、宫月玲、杨泯萱等专业老师在给学生上《新闻摄影摄像》、《多媒体制作》等课程之外,把视频剪辑专题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融合,通过微电影等短片的拍摄、后期制作与剪辑以及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理论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参与网站运行和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增长网络传播实战能力。

模式二:以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为实践平台,打造“专业媒体人”

每天,近百名学生参与到了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站的网络新闻更新以及定期对多个栏目的策划和改版工作,新闻推送量每天保持在上百条,并且形成了以专业学习、专业实践、专业操作流程为主线,以学生三级联动制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学生新闻发布的数量及质量作为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优评奖制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具有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中国网络传播新兴人才。

模式三:以新锐网络传播公司为实践平台,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新锐网络传播公司是网络传播学院的学生实训实践平台,这里主要有“网传新闻”和访谈录两类节目,学生自己录制的节目可以直接上传到网络传播学院官方网站和优酷视频网站上,动态开放式的节目录制、上传,实现了媒体制作与播放一体化运作。据悉,目前新锐网络传播公司拥有学生员工70余名,这些学生员工以大二的学生为主,他们主要负责公司的运作、管理和推广,大三学生则主要负责带队指导大一新生。老生带新生,形成了朋辈指导下的生生互动实训模式。  

   秘诀二:以学科竞赛为创新平台,践行教学相长新模式

    说到学科竞赛,网络传播学院可谓是 “大满贯”。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网络传播学院有近800名学生总计400余项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其中已有83项作品获得荣誉,获奖率达20.75%,参与面广,获奖率高。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赛区的比赛中,网络传播学院收获了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在2012年和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计划申报中,网络传播学院两次共预申报了近80项,分别立项7项和9项,占全校立项总数的一半;在2012年绍兴市大学生科技项目创新计划中,全校共立项12项,网络传播学院5个立项;在绍兴市“讲文明·树新风”网络公益广告比赛中,网络传播学院学生在全市所有获奖的36个奖项中占28项,占总获奖总数的77.8%;在绍兴市大学生电影节及学校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网络传播学院也都收获了多项个人及团体奖项与荣誉。

秘诀三:以“学风优化班”评比为契机,深化自主学习

在网络传播学院“学风优化月”评比活动记录本上,每天上课迟到几人,上课玩手机几人,上课睡觉几人,最终班级得分多少,在全院中排名第几,一项项指标细分在目。通过这一系列的细分考评,网络传播学院将“学风优化班”的评比实实在在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

在网传人看来,学风是一个学院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有助于每个学生的成人成才,也是培养SPT人才的重要保障。”这样的理念,网络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何海翔要求每个网传人都牢记在心并亲身实践。

据了解,网络传播学院在201328个班级中开展了早晚自习学风量化建设活动,学风评比量化到每个细节,按月公布班级排名,通过学生会督查量化、班主任辅导员不断跟进,从个体到班级、从班级到专业、从专业到年级,形成了一种有制度、有落实、有推进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此外,为了深化自主学习系列活动,网络传播学院还推出了“班级书屋”、“悦读学风活动”等活动,让同学们更好地利用大学时光,在闲余时间阅读各类书籍,提升综合素质。

说起学风建设活动,编辑出版学1104班的徐大圣同学深有体会。“这个活动让我们自主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了,我以前就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达芬奇密码》等书,学风建设活动开展后,我们同学之间相互推荐书籍,相互借阅,我的知识面更加广了,也更加爱读书了。”在徐大圣看来,自主学习的多元化让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加足了,上课也更加认真了,师生互动也更强了。

目前,创建“学风优化班”已成为网络传播学院的一项长效机制,它与基于专业学习的外语文明寝室建设和自主学习系列活动一道,逐渐成为网络传播学院有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三驾马车”。

秘诀四:深化朋辈教育的内涵,发扬网传学子的“助理文化”

对于高校而言,学生是主体,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每天,上百名网传学子活跃在学院各个办公室和镜湖校区各个行政部门、处室,他们就是网络传播学院的学生助理。2012年,镜湖校区各行政处室共选拔了31名学生助理,其中网络传播学院就有23名,占总人数的74.19%。学校总务处见习处长和见习副处长的三位学生均来自网络传播学院。此外,网络传播学院还选拔了35 名学生担任外国留学生语伴,12人担任外事处外事助理,26名学生担任中国语言文学课程组教师助理,29名学生作为班主任助理,17人担任各年级学生事务助理。

学生助理们在所在部门协助老师积极参与一些相关的行政事务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协助学校各部门处理一些日常工作事务。助理们说,通过助理的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帮助。在20122013学年学校各部门选评出的19名优秀学生助理中,网络传播学院就有11名学生,占总人数的57.89%。  

立足当前,网络传播学院“以知识为导,以实践为师”、注重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显成效。放眼未来,学院正积极探索与行业合作的方式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育人模式,努力走活走宽全程培养、全员培养和实践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宣传部统稿,朱银燕、孙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