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乡村振兴 深挖非遗价值——西方语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3-07-30浏览次数:10

导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非遗传承的重要论述,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金沙990活动大厅西方语言学院 “竹”梦绍兴——助力嵊新竹编产业复兴实践团特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乡村,探访非遗之美,发掘非遗在新时代的价值。

7月,一批热爱非遗文化的学子集结成团,走进绍兴的多个村镇,通过拜访非遗传承人、多位竹编匠人,实地考察学习,探寻他们的匠人生活,体察其在非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感悟经纬交错间的诚心与耐心,点赞乡村振兴中的匠人力量!

拜访竹编大师,亲历研学课堂

白云来往青山在,竹丝砖瓦台门前。710 日,团队成员前往绍兴新昌的梅渚古村拜访刘毅老师的青藤工匠馆,参观感悟竹编之美。

刘毅,绍兴市工艺美术师,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出生于竹编世家。参观过程中,他热情地介绍各个竹编作品,娓娓道出作品背后的故事,热情细致的讲解进一步深化了团队成员对竹编文化的了解。实践课堂上,他教授编织竹编香囊的技法,生动有趣的教学更是让大家体悟到了竹编的魅力。

通过活动末尾与刘毅老师的访谈,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了现今竹编行业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感受到了刘老师对这份事业的坚守。对于未来的竹编行业发展,他表示,非遗如何“新”在新时代,关键在于如何融入新时代的元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非遗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他也在积极筹备创办竹编博物馆,希望通过作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竹编,吸纳更多优秀群体加入到竹编传承的行列中来,让竹编行业的发展切切实实地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

扎根乡村调研,寻访竹编匠人

新昌一行后,团队成员迅速联系走访更多竹编从业者,走进街巷,找寻散落在乡间的匠人匠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嵊州赵马村攀登工艺竹编厂的斯浙鹏老师以及崇仁镇老仁和箍桶店的楼师傅。

斯浙鹏老师的作品特色鲜明,尤擅刻画动物,特殊的技法下编织出来的动物肌肉纹理分明,栩栩如生。斯老师年幼因病落下残疾,几十年来勤恳不辍,每年都要出一件大作品,他的作品也数次斩获国家级和省、市大奖。深居一隅,但胸有乾坤,他吸纳了一批村民来厂里帮工,这些村民大多都是些中老年人,生活并不富足。斯老师耐心教授他们编织技艺并定期下发薪水,以自己最朴素的方式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解决了生计问题。

与前两者不同,楼爷爷属于传统印象中寄身街巷的传统手工艺人。窄小昏暗的店面前一根尼龙绳便是作品展示区,两把椅子就是他的工作台。“夏天属于淡季,人少了。游客多的时候卖的也多,喜欢的人也是有的”说到这,他笑开了,眼里有光。对于竹编,他怀有一腔诚意与耐心,等竹香四溢,等八方客来。

顶着炎炎夏日,“竹”梦团队走访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村镇,现今的竹编匠人都已年迈,他们埋头不闻外界浮声摇曳,几十年来始终如一扎根乡村,用自己的坚持为竹编技艺的传承和竹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经历了连续几天的走访后,团队成员表示,前辈已在时光中垂下了腰,青年人更当作为一粒种子,扎根土壤,努力生长,赓续传承的希望,挑起乡村振兴的重担!

捕捉当地特色,洞察核心需求

嵊州新昌地处浙江东部,是中国竹编之乡,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合竹编工艺的发展。在工业化发展、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现在,竹编产业的发展态势急需数字经济的依托。寻访期间,“竹”梦团队对调研结果进行探讨复盘,在总结竹编匠人的典型事迹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积极探讨可推广、易复制的竹编产业复兴模式,并通过线上直播传播等方式宣传竹编文化,提出有利于竹编匠人探寻产业振兴的可行性建议,以期用青年之力推动非遗活态化保护与传承,以竹编的产业复兴为起点向外辐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生活力。

总结

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以艺术之美点亮日常生活,吸引更多从业者,不仅能发挥民间艺人活态传承的主动性,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工艺人才支撑。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传承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竹”梦绍兴,我们一直在路上!

西方语言学院供稿